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生態學文章稱,2016年出現極端海洋熱浪后,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經歷了一次災難性死亡事件。目前,這個世界最大珊瑚礁系統的3863個珊瑚礁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生態功能發生了變化。如果世界各國無法采取有效行動遏制氣候變化,那么該珊瑚礁生態系統將面臨徹底崩潰。
大堡礁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具備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但全球變暖引起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礁發生了嚴重的白化,這種破壞對這些脆弱的生態系統產生了致命性影響。受2015年至2016年厄爾尼諾事件中創紀錄高溫驅動,2016年發生了最嚴重的白化事件,波及90%以上的大堡礁珊瑚。
此次,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研究人員特里·修斯及其同事,繪制了2016年極端海洋熱浪后熱暴露的地理分布情況,以及由此引起的大堡礁沿線2300公里的珊瑚死亡情況。他們發現,許多珊瑚是因為高溫而立即死亡的,但仍有一些是在黃藻(與珊瑚共生的黃褐色藻類)耗盡后緩慢死亡的。珊瑚死亡與白化數量和熱暴露水平相關,尤以大堡礁北部三分之一的珊瑚受創最嚴重。珊瑚死亡也導致幾百個單個珊瑚礁的珊瑚集群的組成和功能特性發生劇烈變化,原本成熟多樣化的珊瑚集群發生退化。
研究團隊表示,白化的珊瑚集群已不太可能“逆轉”,許多幸存下來的珊瑚群仍在緩慢死亡,而且即使是生長較快的珊瑚,至少也需要十年時間更新換代。此外,大堡礁在2017年再次經歷了嚴重的白化事件,導致損害進一步擴大。因此,科學家總結認為,熱帶地區的珊瑚礁可能將繼續退化,直到氣候變化穩定下來讓剩余種群可以重組為耐熱珊瑚集群。
這些發現進一步說明,如果世界各國無法將全球變暖限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5℃—2℃,那么人類有必要重新審視珊瑚礁生態系統崩潰的風險。(來源:中國海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