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4
人類通過各種活動影響著海洋生物,從捕撈、船只噪聲到建筑和采礦。為實現可持續的生活,需要監測人類活動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并基于這些數據來制定有效的政策。神戶大學動物生態學家IWATA TAKASHI表示,人類有大量來自研究船、漂流浮標和衛星的海洋學數據,但由于技術和經濟條件限制,存在許多觀測差距,有些觀察區域是人類無法進入的,如海冰下或惡劣天氣時。此外,通常很難理解不同因素對個體動物的影響,所以難以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
但是,如果我們想知道人類對動物的影響,還有什么能比動物自身提供的信息更直接呢?“生物記錄”是指將傳感器、攝像頭或其他小型設備連接到野生動物身上的技術。傳統上,這項技術被用于研究動物的行為和分布,但近年來也開始應用于研究動物所處的環境條件。TAKASHI解釋說:“我們試圖通過將設備的總質量保持在動物體質量的3%以下,甚至低于大型動物體質量的1%,以最大限度減少對動物的影響,許多研究人員正持續研發更輕更小的設備。
TAKASHI及其團隊在《水生物學與安全》(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綜述,總結了生物記錄的現狀,描述了迄今為止這些數據提供的見解。由于這項技術提供的信息,臺風預報變得更加準確,海龜物種對塑料垃圾的反應差異變得明顯,非法捕撈被曝光,海上風電場變得更加友好。TAKASHI表示,這篇綜述表明,雖然僅靠生物記錄是不夠的,但它可以填補現有知識的空白。它提供了一種新型數據,有別于從地球觀測衛星和其他來源獲得的用于解決廣泛環境問題的廣域環境信息。
在論文中,TAKASHI和他的合作者們指出,只有加強全球協作和數據共享,實現跨物種、地區和環境背景的數據整合,才能實現生物記錄的全部潛力。他們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就是所謂的“動物互聯網”,這是指從廣泛的動物和環境中以網絡方式收集生物記錄數據。這方面的主要挑戰是全球數據可用性和不同記錄標準的兼容性,這個日本研究團隊倡導加強研究人員和數據收集平臺在這一領域間的合作。
“如果我們能通過這篇論文促進生物記錄數據的共享,我不僅希望能為這個領域招募更多的研究人員,而且希望開辟我們尚未設想的新角度”。TAKASHI表達了他的最終目標。他表示:研究人員不是社會治理方面的專家,但近年來,在數據驅動的社會中通過共享數據解決了各種問題。思考如何將數據的力量還給社會是一項令人愉快的任務。
這項研究是與早稻田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信息來源:漁業信息與戰略2025年第2期)